
6月29日,在成武县永昌街道东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,社区工作者开展“红心向党·知史励行 ”知识竞答活动(资料片)
近日,从山东省首届社区工作者职业能力大赛传来捷报,我市选手勇夺个人赛一等奖(综合成绩全省第一名)、二等奖、三等奖各一名的优异成绩。这份沉甸甸的荣誉,是我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成效最生动的注脚。
市委社会工作部自成立起,便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置于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战略高度,视其为夯实执政根基、服务人民群众的关键支撑。
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、“两新”工委书记刘海忠表示,我市聚焦打造一支“政治强、业务精、作风硬、服务优”的社区治理骨干力量,通过系统规划、精准施策、创新载体,着力构建“选、育、激、用”全链条培养体系,推动社区工作者队伍面貌焕然一新,为全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注入澎湃活力。
固本强基,构建规范化队伍“四梁八柱”
科学定编,队伍规模实现新突破。将足额配备社区工作者作为基础性工程,市委社会工作部强化顶层设计,通过专项部署、高频调度、压实县区责任,强力推进招录工作。截至目前,全市社区工作者总量已达8514人,实现“每万城镇常住人口配备18.3人”的目标,提前完成配备任务,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坚实的人力保障,有效缓解了“小马拉大车”困境。
梯次储备,人才结构优化谋长远。着眼社区治理可持续发展,着力构建“社区工作者—社区‘两委’成员—社区党组织书记”的递进式培养链条。紧抓换届契机,开展了覆盖全市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深度调研,并创新性组织“我心中的优秀社区书记”专题人民建议征集活动,广纳群智,为选优配强社区“领头雁”奠定坚实基础,着力将更多优秀社区工作者纳入后备人才库。
淬炼本领,锻造专业化能力“硬核支撑”
示范引领,理论实务双提升。坚持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并重。先后举办两期“全市社区工作者重点培训班”,邀请省委社会工作部专家、省内外知名学者及优秀社区书记代表联袂授课,内容涵盖形势政策解读、党建引领融合、专业持续发展等。通过专家讲授、深度研讨、风采展示、视频教学等多元模式,有效提升了参训骨干“走在前、作表率”的担当意识和治理能力。
精准深化,持证赋能强内功。大力实施社区工作者专业资质提升行动。通过广泛动员、政策激励、集中轮训与常态督学“组合拳”,极大激发了队伍学习热情和专业认同。2025年,全市报考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人数猛增至3025人,较历史水平实现倍增。在此背景下,2025年8月举办的第二期“全市社区工作者培训班”定位更高、要求更严,明确要求参训代表须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。培训内容紧密围绕“党建引领基层治理”核心能力,采用专家授课、专题解析、案例教学等丰富形式,深入研讨“融合·创新·服务”的实践路径,促进专业知识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转化。
成果转化,闭环机制促实效。创新构建“三个一”闭环工作机制,高效推动省级以上优质培训资源在基层深扎根、见实效。在全省社区工作者示范培训班结束后,市委社会工作部立即部署召开县区级社区治理专题交流会,组织参训学员分享前沿理念与深度思考,实现学习成果的横向扩散与深度共鸣。精准设计《学习转化卡》,指导每位学员提炼核心收获,并制定一项立足本社区的“立即行动计划”,压实个人行动责任。强化穿透督导,深入每位参训学员所在社区,通过实地查看、听取汇报、干群访谈,穿透式核查计划启动、进展、效果及梗阻,现场协调解决问题,确保学习成果真正转化为可见可感的社区治理效能。
实战砺兵,以赛促学展风采。搭建“菏泽市社区工作者职业技能大赛”平台,联合多部门精心设计涵盖理论知识与实务技能的竞赛体系,全面考察政策法规、理论素养、方案策划、沟通表达、临场应变等核心职业能力。赛事采取“县区初赛(5月底前完成)—市级决赛(6月中旬举行)” 两级联动模式,在全市社区工作者中掀起“比学赶超”热潮。最终,35名个人选手、10支团队在市级决赛舞台同台竞技,充分展现了新时代菏泽社区工作者的专业风采和精神面貌。
筑渠疏浚,畅通职业化发展“源头活水”
在强化能力建设的同时,市委社会工作部高度关注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归属感与发展前景。通过完善配套政策、探索更具吸引力的薪酬保障与激励机制、加大先进典型选树宣传力度、着力打通晋升通道(如梯次培养计划)等综合举措,努力营造“事业留人、感情留人、适当待遇留人”的良好生态,让广大社区工作者感受到组织的关怀与重视,看到职业发展的希望与空间,从而安心、安身、安业,扎根基层、服务群众。
厚植沃土,精耕细作。市委社会工作部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,特别是构建起涵盖重点培训、持证赋能、成果转化闭环、实战技能竞赛的立体化能力提升体系,显著提升了社区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、职业化水平,有效激发了队伍的内生活力与创造力。一支结构日趋合理、能力显著提升、作风更加过硬的社区工作者队伍,正成为党建引领下破解基层治理难题、服务居民群众、促进社会和谐的中流砥柱。
刘海忠表示,市委社会工作部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,持续完善“三个一”成果转化机制等培育手段,不断优化“选育管用”全链条,为菏泽高质量发展和基层治理现代化筑牢最坚实的人才根基,贡献更强大的社工力量。
菏泽日报 记者 胡德光